不锈钢板受到腐蚀的因素有哪些 不锈钢板其实是一种不容易产生腐蚀的产品,除非是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其实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做到不会受到腐蚀的情况,如果我们的不锈钢板受到腐蚀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它的正常使用,所以我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还是需要做一些预防措施的,那不锈钢板受到腐蚀的因素有哪些 一)电化学腐蚀 不锈钢板材由于与碳钢件接触造成的划伤,之后与腐蚀介质形成原电池这就会产生电化学腐蚀。酸洗钝化效果不好的话也会使得板材表面钝化膜不均匀或太薄,这样也容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割渣、飞溅等易生锈物质的附着在板材上,之后与腐蚀介质形成原电池,从而产生电化学腐。酸洗钝化清洗不干净导致存留的酸洗钝化残液与板材发生化学腐蚀生成物,之后又与板材形成电化学腐蚀。  二)化学腐蚀 在一定条件下不少附着在不锈钢板材表面的油污、灰尘或者酸、碱、盐等会转化为腐蚀介质,与板材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出现化学腐蚀而导致生锈。清洗酸洗钝化不够干净造成残液存留,从而直接腐蚀板材。板材表面被划伤,从而导致钝化膜被破坏,因此使板材的保护能力被降低,容易和化学介质发生反应,出现化学腐蚀而生锈。

当00Cr18Mo2(Ti),高纯Cr18Mo2(Ti)钢中含Ni+Cu量≤0.5%时,退火态一般不产生氯化物应力腐蚀破裂。表3-34和图3-85为所得到的结果。 需要提出,铁素体铬不锈钢的耐应力腐蚀也是有条件的。过量的镍、铜、过高的碳、氮含量,遭受敏化处理(例如焊接),不适当冷加工以及过高的载荷(或残余)应力等均可导致其应力腐蚀的出现。 冷、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及焊接性能 试验及实践表明,00Cr18Mo2(Ti)以及高纯Cr18Mo2(Ti)的冷、热加工一般均不困难。这些钢的高温塑性 ,在1000-1200℃很易热加工。但是,为了细化晶粒并获得良好塑性,与前述铁素体不锈钢一样,热加工终止温度应尽量低且变形量需足够大。 根据冷弯、杯突试验和深冲试验结果,00Cr18Mo2(Ti)以及高纯Cr18Mo2(Ti)薄板均具有优良的冷成型性。结果见表3-35和表3-36。铁素体不锈钢的冷加工硬化倾向虽较Cr-Ni奥氏体不锈钢小,但由于其延伸率的 值较18-8钢为低。因此,冷成型尚需选择适合此特性的冲模具。

0Cr18Mn13Ni3N钢对不同大气环境中的耐锈性良好,只是在海洋大气中会有轻微的表面腐蚀。在弱酸和点腐蚀环境中耐蚀性与0Cr19Ni9钢相当,但在强腐蚀性条件下比0Cr19Ni9钢稍差。以低应力水平下耐应力腐蚀破裂性能优于0Cr19Ni9,在高应力水平下与0Cr19Ni9钢相同。对于硝酸法(65%HNO3,沸腾)和硫酸铜法晶间腐蚀检验,非焊及焊接试样均能通过。 工艺性能 0Cr18Mn13Ni3N钢的工艺性能良好,用生产常规奥氏体不锈钢的通用装备和技术可容易地生产出各种热加工材和冷加工材。与常用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相比,由于强度较高,变形抗力稍大。热加工的温度范围是1150-900℃,正确的热处理制度为1010-1100℃加热后水冷。

不锈钢的发明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20世纪初,吉耶(L.B.Guillet)于1904年—1906年和波特万(A.M.Portevin)于1909—1911年在法国;吉森(W.Giesen)于1907—1909年在英国分别发现了Fe—Cr和Fe—Cr-Ni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蒙纳尔茨(P.Monnartz)于1908-1911年在德国提出了不锈性和钝化理论的许多观点。工业用不锈钢的发明者有:布里尔利(H.Brearly)1912—1913年在英国开发了含Cr12%—13%的马氏体不锈钢;丹齐曾(C.Dantsizen)1911—1914年在美国开发了含Cr14%—16%,C 0.07% —0.15%的铁素体不锈钢;毛雷尔(E.Maurer)和施特劳斯(B.Strauss)1912—1914年在德国开发了含C<1%,Cr 15%—40%,Ni<20%的奥氏体不锈钢。1929年,施特劳斯(B.Strauss)取得了低碳18-8(Cr-18%,Ni-8%)不锈钢的 权。为了解决18-8钢的敏化态晶间腐蚀,1931年德国的霍德鲁特(E.Houdreuot)发明了含Ti的18-8不锈钢(相当于现在的1Cr18Ni9Ti或AISI 321)。几乎与此同时,在法国的Unieux实验室发现了奥氏体不锈钢中含有铁素体时,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会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开发了γ+α双相不锈钢。1946年,美国的史密斯埃塔尔(R.Smithetal)研制了马氏体沉淀硬化型不锈钢17-4PH;随后既具有高强度又可进行冷加工成形的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17-7PH和PH15-7Mo等相继问世。至少,不锈钢家族中的主要钢类,即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α+γ双相以及沉淀硬化型等不锈钢*便基本齐全了,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点击查看昌盛源金属的【产品相册库】以及我们的【产品视频库】